工信部:鼓励动力电池生产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

2023-12-17

12月15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即日起至2024年1月1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安排。同时,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办法》要求,原则上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装机的动力电池回收主体责任,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直接销售至市场的动力电池回收责任,梯次利用企业承担生产的梯次利用产品回收责任;电池租赁运营机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回收服务网点、回收经营者、综合利用企业及其他产生废旧动力电池的单位应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

在设计阶段,《办法》指出,电池生产企业应向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动力电池拆解技术信息。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公开动力电池中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比例。

在装机阶段,电池生产、汽车生产企业应将本企业研发、生产、装机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电池集中交售给综合利用企业处理。

在销售环节,汽车生产企业应在动力电池达到企业规定的退役条件时,及时通过车载信息系统或售后服务渠道等途径告知新能源车所有人回收处理的要求与程序。

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本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内自设或委托建立与销售量相匹配的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电池生产企业应在本企业动力电池直接销售的省级行政区域内自设或委托建立与销售量相匹配的集中贮存型回收服务网点。

在梯次利用企业产品认证方面,《办法》指出,鼓励梯次利用企业积极参与梯次利用产品自愿性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30%-40%,是整车中最有价值的系统。一般来说,车辆使用5年-8年,电池容量低于80%,可视为达到退役条件。退役的动力电池可降级用于两轮车、小型储能等场景。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实际回收处理的废旧锂离子电池仅为41.5万吨,远低于当前的行业产能。预计到2030年,随着大量的汽车动力电池进入到回收利用环节,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602.8万吨,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出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利用企业。从2018年开始,工信部陆续发布了五批企业名单,引导产业发展。

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于2016年1月在北京中关村成立,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国内“物理法”回收技术(精确拆解+材料修复)的开创者与先行者;连续两年获得科技部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项目2018年6.1项目和2019年6.2项目,是铁塔“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推进工作组” 组长单位;被工信部评定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单位”;是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第二批和第五批白名单的综合回收利用企业,是全国拥有工信部公示的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双白名单资质的15家企业之一。赛德美“物理法”回收技术(精确拆解+材料修复)工艺环保,产线在各地均可通过环评及验收,并解决碳酸锂低于10万元/吨行情下,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经济性难题。